房產中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是:強者恒強,巨頭對中小中介的吞并和擠壓正在加劇。
有統計顯示,鏈家、中原等品牌中介已占全國中介門店的30%,占全國近50%的二手房成交額。一些城市則已現巨頭壟斷之象,深圳,四強經紀公司網簽占比67.3%;北京,鏈家市占率高達5成……
武漢市房管局直接敲響警鐘:未來兩年,武漢10%的優質品牌中介機構有望占據90%以上的市場份額,機構數量將從目前近4000家穩定至1200到1500家。
幸虧近幾年二三線城市存量房市場崛起——3年間,二線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從28萬套急劇增長到80萬套,給了中小中介喘息之機,否則巨頭壟斷性會更高。
? 中原錯判與鏈家崛起
施永青坦言,自己兩次錯判了中原的發展機遇,一是2008年金融海嘯后采取了保守擴張策略,二是在內地擴張中忽略了互聯網平臺的移植和發展。
與其說是兩次,不如說是一次——2008年,鏈家不但大膽的將中原騰挪出來的好店盤了下來,而且上線了“鏈家在線”,這就是后來讓鏈家如虎添翼的“鏈家網”的前身。
在其他房產中介還沒意識到的時候,鏈家就看到了互聯網將對房產交易服務造成的巨大變革,開始布局線上渠道。
隨著互聯網普及,鏈家開始享受勝利果實,強大的線上渠道優勢,打的其他中介潰不成軍,老牌霸主中原地產也只能節節敗退,讓出行業第一的寶座。
左暉透露的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——鏈家每年的成交量中,鏈家網的占比越來越高,到2017年占比已高達49%。這意味著,鏈家2017年每成交100單,其中49單就來源于線上渠道。
(左暉演講PPT截圖)
隨著互聯網的普及,人們越來越習慣在線上獲取服務,吃飯靠外賣,穿衣有電商,出行有網約車,住,自然也免不了線上化——越來越多的購房者習慣先在線上自行看房,找到意向的房子了,才聯系房產中介咨詢和線下帶看。
面對互聯網浪潮,施永青也不得不說,“要改善一些同事的思維,讓他們逐漸習慣用數據驅動管理,要了解現在客人經常都在手機上,不能單靠線下的店鋪,也可以在線上增加和客戶的互動。”
大勢濤濤,擋者披靡。作為房產中介,如果不能讓客戶躺在床上、坐在辦公室里、走在回家路上……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查看我們的房源資料,那么,無論我們的門店有多么豐富的房源,有多么優質的服務,發了多少宣傳單,也難以在互聯網大勢下保持強勁的生命力。
?“一超多強”還是“群雄并起”
鏈家占了先機,但戰局未定。
正如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前副總裁胡景暉所說,房地產行業是被互聯網改造層次最淺的行業之一,能為客戶提供線上一體化服務的經紀機構并不多。
說白了,客戶很缺乏優秀的線上購房服務機構,過去,大量購房者在網上長期處于一種沒有選擇空間的狀態,線上購房服務渠道只有那兩三家,即便不滿意也只能接受。但是,購房者有尋找更多網站的真實需求。
當互聯網影響擴大,更多房產中介都看到線上渠道的重要性之后,大家都看到了——鏈家之外的其他品牌中介,也馬上布局線上平臺。
2015年,施永青再次出山,授權兒子施俊嶸全面推進中原地產的互聯網建設。施俊嶸主持技術革新工作以來,中原官網、APP、工作管理軟件等已多次優化,還研發了VR看房、小程序等互聯網工具,中原這三年的技術改造可能比過去十年還多。
還有我愛我家、麥田、Q房、信義等品牌中介,都陸續推出APP、網站等,搶占線上市場,各家中介公司短兵相接。可以說,房產交易服務領域的線上渠道爭奪戰這才全面開始。
而中小中介呢,限于資金和技術,一時之間難以建成自己的線上平臺,只能交錢在58、安居客等網站發發房源,聊勝于無。本來線下力量就和品牌中介有差距,而今線上渠道更是被品牌中介碾壓,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,也難怪近幾年房產中介行業集中度不斷加強。
那么,中小中介將就此在線上失聲嗎?
幸運的是,我國購房者的互聯網化還遠沒有結束。中國有8.3億網民,而過去網上獲取房產交易服務的只是一二線城市的重度互聯網用戶,是極少的一部分精英人群。有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17年,房地產領域的互聯網用戶才只有2000多萬人。
更幸運的是,雖然前有搜房、58,現在又有鏈家推出貝殼,但我國終究沒有一個可靠的全國性的房產信息平臺。
也就是說,一二線城市還有數億的增量用戶,等著品牌中介去爭奪,這些增量用戶將決定一二線城市品牌中介的未來!
也就是說,在品牌中介顧及不到的三四線市場,有大量正在互聯網化的居民,卻幾乎沒有線上房產交易服務平臺,而這正是本地房產中介的機會。我們看到,三四線城市房產中介已經開始嘗試自建線上平臺,他們中或許將成長出本地頭部企業,壟斷當地市場,和大型品牌房企呈鼎立之勢。
目前,房產中介市場格局還不會有大的變化,但我國互聯網已經全面普及,互聯網渠道對房產中介行業的影響正在急劇加強,各位房產中介朋友,該好好審視自己和競爭對手的線上渠道建設了。
免費領取案例資料